人際關系處理的問題,是公務員面試當中出現概率極高的類別。在倡導建立服務型政府的今天,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,無疑會是決定一個人是否適合作為一個公職人員的前提。公職人員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它具有開放性,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群體,人際關系的處理是否適宜,決定了政府的執政理念及手段是否具有相應的水平,這是其一;政府部門的工作,系統復雜,部門與上下級之間的銜接看似只有隸屬關系那么簡單,但其實在工作中機械的判斷往往會使工作的效應大打折扣,靈活的為人處事,也印證了中國“有人就有江湖”這句戲謔的比方,這是其二。
所謂“人上一百,形形色色”,為了更好的面對群眾,處理工作中的內部矛盾、干群矛盾等,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勢必成為考官熱衷考察的核心所在。
這種類型的題目,考生遇到后往往都是茫然失措,因為對于很多考生來說,社會經驗幾乎是零,即使有過短暫的工作經驗,對于很多人際關系的處理手段也是不夠成熟的。所以對于很多考生來說,人際關系的處理就成為一個尷尬的障礙:說簡單,也簡單,因為這類題目不是硬性的考量思維層次是否豐富,言之成理即可;說難,確實也不容易答好,因為它確實往往都會把考生至于一個尷尬的境地,兩難的選擇,讓人如食雞肋般,進之則險,退之則庸。
其實,大家之所以覺得這類題目不好答,是有兩個誤區在作祟,只要我們跳出這兩個慣性的思維短板,思維就能海闊天空了。
第一個誤區就是大家總是習慣于去求全責備。人際關系的處理之所以復雜且糾結,問題就在于各種利益交織在其中,難于去平衡。老百姓俗語講:“省了鹽就酸了醬”就是精辟的總結了人生的復雜性,沒有哪一種方法的萬能的,沒有哪一種手段是適用于所有人與環境的。
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就要保持鎮定與自信,萬不可糾結于關系的平衡而遲遲理不清思緒,大膽的做出自己的判斷,盡可能的處理對方的需要。
第二點來說不可做出模棱兩可的回答,使用看似“老油條”式的萬能回答,“你好、我好、大家好”是理論上的江湖,實際工作中,這種老油條是難以長久立足的。
第三點要堅定自己的主張,面對追問時坦承自己的不足,但不要過多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否未能答中考官需求。成事在天,但是謀事在人,確實在工作中會遇到更多的突發情況,實際情景也會比考題來的復雜,所以只要在工作的過程中,真誠的與對方溝通交流,在原則的基礎上換位思考,積極的尋求解決方案,方法總比困難多。
只要能表現出如上的狀態,考官自會覺得你的答案既不是中規中矩的附庸,也不是一根筋式青澀。
第二個誤區就在于換位思考的理解其實有很多考生是理解不到位的。人際關系出現僵局時,處理的主要方法就是要通過深入的溝通來解決。但是“溝通”這個詞匯在絕大多數考生心目中實際上就是一個符號意義,沒有實質性的用途。
給大家舉個小例子。東漢末年,赤壁之戰發生之前,孫權對于聯劉抗曹還是投降偏安,實際上是舉棋不定的。這個時候,大臣們分成了兩派,“鴿派”認為應當主和,投降曹操,因為東吳的實力不足,曹操有八十萬水軍,與曹操相抗,無異于以卵擊石;“鷹派”主戰,認為曹操遠來江南,必定水土不服,人多但無益,且戰不義必失民心,所謂失道寡助,可以一戰。
這兩者看似說的都有道理,所以孫權難于抉擇,畢竟雙方的理由都有理但不足以說服對方。
最后孫權選擇了聯劉抗曹,也就成就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,赤壁之戰揚名千古,成為著名的戰爭案例。
孫權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,就是魯肅簡單地一番溝通:主公,我等投降,尚不失榮寵,尚可封官予爵,一生得保平安;但是主公您要是投降了,您想過未來會過什么樣的生活嗎?言下之意,成者為王敗者為寇,孫權作為一個割據一方的諸侯,豈能見容與曹操?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?投降哪里能保平安??!孫權實際上是別無選擇的。
魯肅這番溝通的高明之處就在于:他時時刻刻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的,為對方的利益著想,這是對方聽勸的最大緣由。
故而,換位思考絕不是一句空談,還是要看我們的實際運用。打個比方說:有個家長隨地吐痰,你是教育他遵守文明功德更有效?還是告訴他這樣會教壞小孩子更直接呢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