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,對他人采取負面反應,甚至進攻,發生反社會行為,世界上炎熱的地方,也是攻擊行為較多的地方。由此可推出的最恰當的結論是()。
A.自然環境決定人格特征
B.自然物理環境可對特定行為做出一定的解釋
C.越是寒冷的地方,人們越不會出現侵犯行為
D.炎熱的地方社會治安更好
2.很久以前,在法國土豆被稱為“鬼蘋果”,農民們都不愿意引種。一位農學家想出一個方法,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土豆,并由一支著軍禮服、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,到了夜晚,衛隊故意撤走。結果人們紛紛來偷土豆,引種到自己田里,通過這種方法,土豆的種籽在法國得到迅速的推廣,由此可推出的最恰當的結論是()。
A.有些東西越禁止,就越引起人們的興趣,比如某些電影、書籍越禁止越走俏
B.人們都有獵奇心理
C.人們都有違反規定、打破限制的傾向
D.新事物的出現,開始都是不受歡迎的
3.1964年美國紐約發生了著名的吉諾維斯案件,一位叫做吉諾維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殺害。案發的三十分鐘內有38個鄰居聽到被害者的呼救聲,許多人還走到窗前看了很長時間,但沒有一個人去救援。甚至沒有人行舉手之勞,打電話及時報警。致使一件不該發生的慘劇成為現實。
對于上述現象的解釋最恰當的一項是( )。
A.公眾目睹別人身臨危難,是公眾人性的喪失
B.經常目睹暴力事件,導致公眾的麻木不仁
C.經常目睹事件發生,而不予幫助,可能是由于其他群眾在場,抑制了助人動機,導致社會責任的分散
D.面對危險人們都有自保的傾向
4.研究表明,美國和德國的青少年將父母的限制性管教方式看作是討厭自己,而在韓國和日本,父母同樣的限制性管教卻使孩子感受到的是接納和溫暖。
由此可推出的最恰當的結論是( )。
A.韓日兒童更容易被管教
B.美國和德國的孩子相對于韓、日兩國的孩子更具有逆反心理
C.美德兩國更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
D.東西方文化背景影響到兒童的教育方式
5.甲、乙、丙、丁四位同學中有一位同學為海嘯災區捐款1000元,當老師詢問時,他們分別這樣回答:
甲:這1000元不是我捐的
乙:這1000元是丁捐的
丙:這1000元是乙捐的
?。哼@1000元不是我捐的
這四人中只有一個人說了真話,由此可見這1000元是誰捐的( )。
A.甲 B.乙 C.丙 D.丁
廣東公務員考試網(http://www.cmhab.com/)參考答案解析 題目或解析有誤,我要糾錯。
1.【B】 解析:本題從題干出發,結合選項,運用排除法,ACD比較絕對,不是從題干推理出來的結論,只有B是比較客觀的,是可以從題干推理出來的比較恰當的結論。
2.【答案】A。解析:本題從題干出發,人們之所以從不愿意種土豆到紛紛偷種土豆,主要原因是有人看守(不允許輕易種植),可見最恰當的結論是A,BCD不是從題干推理出來的結論,是主觀的推斷,而且推得太遠。其中B和C一樣,人們“都”,有以偏概全之嫌,而且土豆本身不是“奇” 的表現,否則按照B選項“人們都有獵奇心理” ,人們早就該去偷土豆或者種土豆了;“國王衛隊看守”也不是“奇”的一種表現,而是“禁止”表現。所以選A。
3.【C】 解析:本題屬于解釋型題目,從題干可以知道為什么有38個鄰居聽到沒有人去營救,主要原因可能是很多人在場,都認為會有人救助,所以導致社會責任的分散,其他選項的原因都是主觀的推斷,不能最恰當地解釋這個事件。
4.【答案】D。解析:本題屬于結論型題目。相同的限制性管教措施,對于不同地方的孩子的感覺而言卻完全不同,這顯然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,這是題干可能得出的結論。韓日孩子接受父母的限制性管教,并不意味著“韓日兒童更容易被管教”,所以A不正確;“美德孩子不接受限制性管教”并不等于其“更具有逆反心理”,這顯然犯了“擴大概念內涵”的錯誤;同理,C犯了“擴大概念內涵”的錯誤;所以,只有D更合理些。
5.【A】 解析:本題從題干出發,運用矛盾關系法,題干四個人說的話乙和丁是矛盾的,真話在這兩個人之間,那么甲和丙是假話,所以是甲捐的。所以選擇A。
